青岛大学古文字与文物创新教育实施团创新古文字教育
...
(一)团队基本信息
团队名称: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字沙龙”——古文字与文物创新教育实施团
指导教师:张轶西
团队队长:马丹阳
成员:马丹阳、许瑞宸、王文姿、王晨、杨欣雨、王亚蕾、张悦阳
为积极响应青岛大学“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号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字沙龙”——古文字与古文物创新教育实践团于7月20日再出发,前往三大博物馆,进行古文字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图1 团队出发前合影
(二)活动成果展示
在经过前期的调研后,团队初步确定了进行实践的地点以及本次实践的方向。随后,团队对博物馆基本情况以及博物馆内文物陈列进行初步了解。同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文物本身的价值。在打卡完毕后,团队进行了编写教案、制作授课PPT、剪辑教学视频、发表公众号等工作。
山东博物馆
在山东省博物馆,团队成员参观了“片刻千载——甲骨文化展”。此次展览甄选了120余件甲骨等珍贵文物,展现甲骨文与今字的之间的演变关系,带人们重温了甲骨文背后的商代文明。
开封博物馆
第二站,成员们来到开封博物馆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参观了与古文字相关的文物展品,认真了解了它们的出土情况、历史来源、功用,以及相关的文字构造、文字演变等内容。
创新教育
团队制作了将博物馆与古文字创新教育相结合并且面向小学生开展的创新教育课程。通过线下教育、公众号推送以及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宣传。短视频中对于相关古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以及文物的历史,让观看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进行了介绍,使古文字与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便于增强文化自信。
(三)活动总结
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古文字以不同的形式传播了出去,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对于古文字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乐意学习古文字的同时真正对古文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使用数字化的方法,焕活瑰宝们的无限生机,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
推荐阅读:旗龙网